科技成果
创始人在北京铁路局科技部门工作期间研发项目
工务重大装备
长钢轨吊运装置
创始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。
过程:1988年,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。
意义:解决了500米长钢轨拉拽装车、储存重大技术难题,作为工务重大装备使用至今。
成果:1991年,创始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、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发明人。


技术鉴定会合影 长钢轨吊运现场
北京铁道所成立以来的研发项目
晶闸管测试装置
过程:1993年,该装置通过北京铁路局科技鉴定。
成果:该产品获北京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,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。
意义:国内首台。

技术鉴定会现场
机务整车试验动态检测重大装备
第一代四轴电力机车整车试验台
时间:2004年
过程:通过铁道部组织的科技鉴定。
意义:国内首台,破解了机车上线试运的重大技术难题。

第一代四轴电力机车整车试验台


技术鉴定会现场 以刘友梅院士任组长的铁道部专家团现场鉴定
第二代六轴内燃电力机车整车试验台
时间:2008年
意义:国内首台,2009年被列为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。

技术鉴定会合影 第二代六轴内燃电力机车整车试验台
第三代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整车试验台
时间:2012年
过程:国内首台,在天津机车检修基地试车一次成功。


技术评审会合影 第三代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整车试验台
机车高压绝缘子、高压互感器
过程:2004年,在国内首次用于大连、株洲等机车制造厂,及太原、洛阳等修理厂,以及全国60多个机务段;2011年,在国内首次装车,用于中车长客、唐客、青岛四方动车制造厂等单位。2014年,通过由铁道科学院、中车长客、唐客等单位组织的三百五十公里动车绝缘子技术评审。
成果:带增爬裙结构的绝缘子研制成功,解决了雾霾引发污闪中断运输重大难题;2016年5月动车互感器通过了30多万公里动车装车考核试验,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



350 公里动车母线绝缘子 动车高压电压互感器

三百五十公里动车绝缘子技术评审会合影
作用:保证动车出库入库、人工登顶作业、高压送电、断电。
过程:2007年2月,北铁所动车组安全联锁监控系统通过铁道部技术评审,4月12日系统研制成功并接受了铁道部专家的验收。
成果:在全国31个省市、60多个动车所安全运行至今。2012年成功应用在沙特麦加城际动车上,成为中国高铁装备走出去的首个样板工程。
意义:确保了4月18日我国高铁动车的首次开行。


技术评审会合影


安全联锁监控系统 沙特麦加轻轨
移动式接触网
过程:2008年3月,通过铁道部技术评审


技术评审会合影 移动式接触网
高铁动车举升重大装备
高铁动车地坑式同步架车机、移动式同步架车机
过程:2009年4月,通过了铁道部技术评审。同年11月,北京铁道所研制的世界首例8编组动车地坑式同步架车机在北京动车段一次架车成功!2010年10月15日,北铁所研制的世界首例16编组动车地坑式同步架车机在武汉动车段一次架车成功!
意义:创造了三项世界之最——世界上兼容车型最多、举升长度最长、同步控制精度最高;惊世一架结束了我国60年来没有地坑式同步架车机的历史,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成果: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、软件著作权23项;2011年获北京市5个部门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第一名、中国铁道科学技术二等奖;2012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;2016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、中国铁建科学技术一等奖;2014年9月获欧盟发明专利,2015年6月获美国发明专利。

技术评审会合影


移动式架车机 地坑式架车机



高铁动车救援专用装备
过程:2010年12月,通过铁道部技术评审
成果:九次为我国运行中的故障高铁动车实施了无偿救援

技术评审合影
信息化大数据远程诊断装备
高铁动车检修作业评价信息管理系统
过程:2010年10月,通过铁道部技术评审

技术评审合影
高铁机车整备检修作业信息系统
过程:2014年通过了铁四院技术评审。

技术评审会合影
高铁动车机车走行部车顶在线检测系统
过程:2016年通过北京铁路局组织的、由清华大学吴甦教授任组长的技术评审。
成果:系统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意义:该系统技术颠覆了现有铁路动车、机车对走行部、车顶受电弓、高压装置的检测技术。

技术评审会现场
2010年以来,新任总裁黎妍君审时度势,结合我国高铁需求,投资近3亿元,带领团队经过6年不懈努力,与德国等联合研制出智能清洗、远程检测20多项世界领先产品。


智能信息智能轴箱零部件清洗机 智能信息通过式轴承清洗机


智能信息油压减震器试验机 智能信息移动外皮清洗机


智能信息橡胶关节压装机 智能信息空气弹簧试验台

智能信息转向架清洗机 智能信息牵引电机清洗机


智能信息橡胶关节压装机 智能信息橡胶关节压装机


智能信息车钩试验台 智能信息受电弓试验台